‧ 後電影時代

這是一個影音媒體急速變動中的時代,展演方式及消費方式都因為數位媒體的快速興起而產生巨大的改變,這個趨勢正在越演越烈,個人電腦、手提電腦、掌上型電腦、電視、手機,圍繞在我們周遭的螢幕種類越來越多,將來,你會選擇在哪一種營幕上觀賞一部影片?你會選擇在線上購買影片、在書店唱片行購買影片,還是進到電影院?

‧ 非關藝術

小的時候同學之間會出現這一種對話:

A:「你有沒有看過電影?」
B:「有。」
A:「那你去過幾次?」
B:「三次,一次是過年我姑姑帶我們去看,還有一次……」

小時候要去看電影可是件大事,我們都會穿戴的整整齊齊全家一起出門,如果是晚上的電影,小朋友們還會先洗好澡。

而今天,有線電視和各式各樣的影音產品充斥在生活中,你和你家的小朋友有多久沒到電影院從頭到尾好好的看一場電影了?你還記得那種在黑暗中看到好笑的段落,大家不約而同的狂笑;看到感動的地方,四周吸鼻涕的聲音此起彼落的感覺嗎?燈亮散場,聽到其他的觀眾興高采烈的談著剛才的精彩片段,看見別人跟你一樣紅著眼眶,電影在無形中把人們拉近了。黑暗中大家共同守著劇中人的秘密,你和你身邊不認識的其他人有一種共同的默契,偷笑、偷哭都在一起。

映演機制能夠打敗其他方法,成為電影媒介的常態展演方式,並且已經如此進行了百年之久,這決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我相信同場觀眾之間和電影微妙的互動關係絕對是電影放映活動如此迷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電影甚至是拍給戲院而不是拍給個別觀眾的,跟大家一起在銀幕上分享時非常好看,而你自己在家裡看的時候卻會覺得無聊透頂。就拿我在金馬影展時去看的《新空房禁地》來說,噁心的畫面和聲音需要夠大的銀幕和音響設備來展現,而血漿橫飛時大家就一起盡情的亂叫亂笑,這種爽快當然不是在家裡看同一部片子就能夠體會的。

‧ 讓小朋友「看電影」

在今天的生活中,「體驗」似乎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帶小朋友摘水果、上傳統市場,讓小朋友作菜、讓小朋友手拉坯,帶他們去看展覽、聽演奏…,那麼看電影呢?好像只是一種娛樂,看電視、看影音產品、看電影,好像都差不多。不過,如同我剛剛提到的,我認為這是不一樣的,大家一起看的樂趣和互動,使「看電影」成為人格養成中不可缺乏的經驗。銀幕上播放的是膠捲或只是投映在布幕上的錄像畫面都不是重點(當然膠捲提供的影像品質還是目前其他煤材無法比擬的),讓小朋友群聚在一起,關燈欣賞適合他們觀賞的影片,在影片結束之後聽聽他們的意見,讓每個人的感想在彼此之間交流,建立同儕之間對於影像語言的默契,這不單是一種休閒和娛樂,也是藝術教育的實際體驗行為,就像看展覽、聽音樂會一樣,小朋友也將學會在黑暗的戲院中如何閱讀影片以及從中得到收穫和樂趣。電影的公開映演活動或許有一天會成為歷史,電影科技起家的背景不斷將它牽著走在時代的尖端,然而映演文化卻不會消失,因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無聲互動就發生在映演著電影的戲院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