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三井秀夫、三井秀男或三井弘次,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人。年輕時候看起來猴猴的三井,在小津的作品中出現過七次,演的也多是看起來猴猴的年輕人。總是有點衝動、執拗加上一點稚氣,雖然會做出欠考慮的糊塗事,不過本性善良。

坦白說,在三井參與的七部小津作品中,我想真正有吃重角色的只有前面三部,也就是分別在1933年和1934年完成的默片《非常線之女》、《我們要愛母親》以及《浮草物語》。在這三部作品中,三井飾演的都是一個家庭中么子的角色。在《非常線之女》中,還在讀書的三井與在唱片行當店員的姊姊相依為命,因為參加幫派偷了姊姊收銀機裡的錢而促使本來已經要金盆洗手的主角(岡讓二和田中絹代這對黑道鴛鴦)幹了最後一票,結果遭致被逮的命運;而《我們要愛母親》中,三井是一個無辜的弟弟,看著寡母偏愛哥哥而心理不平衡,殊不知媽媽之所以偏愛哥哥,是因為這位大兒子乃亡夫的前妻所生(不是自己所出卻基於道義特別關愛,可能日本人才會這樣吧….呵呵);而《浮草物語》中三井更直接扮演著劇團老闆與酒館老闆娘的私生子。彷彿一個宿命的棋子,三井在這兩部片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也就是引發戲劇衝突,然後我們才能看到主角們在衝突中獲得救贖。

而這些電影中作為主要認同目標的都是三井家庭中的其他角色,姊姊、哥哥、媽媽、爸爸。換言之,三井的這個弟弟,是個比較不成熟、可能會惹事,感情真摯直接令人疼愛的家中幼子,在遇到打擊和挫折時會直接的以情緒反應,涉世未深而無法坦然面對人生中的很多醜陋真相。在很多電影中,比較不懂事的天真孩子常常被安排以其不懂事來引起戲劇高潮,反觀小津電影中出現的這麼多孩子們卻常以異常成熟的處事手腕出現(當然還是帶著小孩的脾氣),帶給大人們另一種思考的方式。再回頭看見三井,他的么子角色正好介於不用負責任的孩子和責任繁重的成人之間成為另一種典型,如果說那些小朋友是小大人,三井就比較像是大小孩了。

其他四部有三井客串演出的小津作品依序是《獨生子》(1942)、《風中的母雞》(1948)、《早春》(1956)以及1959年重拍《浮草物語》的《浮草》。

三井從1929到1975年之間共演出146部電影,雖然不乏大師名作,然而三井多半是作為陪襯的角色,比較少領銜主演的機會。他曾經參與過在台灣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黑澤明導演的《醜聞》(1950)、《天國與地獄》(1963)、小林正樹的《人間的條件》(1959)、勅使河原宏的《砂之女》(1964)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