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午四點
窗外色溫偏高
街道一片青藍
在一篇談台灣後殖民研究的論文中
我想到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

種族.階級.國家.認同
他們全部若隱若現的浮沉在鄉土文學一字一句中
''我們閱讀一個文本時
不能不考察其背後的脈絡''~~~
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
白梅坐在火車上望著窗外
陰白天光.海岸線在樹叢中間時隱時現.....

我們總是害怕帶著太多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
批判性讓固然讓生活有行動力的多
但也會活得很辛苦.....

據說當年黃春明寫這篇小說的時候
曾經哭到不能自己

我讀的時候也是
這麼些年後的現在
想起來也幾乎要熱淚盈眶



一個妓女想要一個孩子的簡單故事
不知為何,那麼的動人

1983年王童把小說拍成電影<看海的日子>
黃春明親自改寫劇本
陸小芬主演
全部的對白都變成了國語
唯一慶幸的是,迎著新電影的風潮
<看海的日子>按照原著的背景設定
在南方澳和整個美麗的東北角海岸拍攝

關於小說,關於電影
這是一個''再現''(representation)的問題
在我身為一個觀眾
一個蘇澳在地人的觀影經驗中
也是一個對於訊息的妥協過程

但即便我現在坐在台北的摩斯漢堡裡
外面下著冬雨
一想起海風
我還是能馬上離開那些狗屁倒灶的理論
(恕我情緒性的無禮)
一頭栽進白梅和她卑微的心願裡
那個漁村,那個漁郎
還有那一點點的希望

我想,我可能還是比較適合當個創作者
我應該學著更加自溺
批判和精準獨到的見解,不適合冬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