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到文建會,質疑台灣電影筆記網站有部分內容用字不妥。這就是我今天下午的工作—把那些惹到讀者的字眼修正回來。

「中國北京」宜改成「北京」
「安徽省桐城縣」宜改成「安徽桐城」
「湖北人」這種描述需避免
「八年抗戰」應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省、全省」這種字眼則應該刪除
……

.
不知道是哪一種讀者這樣投書,一字一句歷歷指稱我們犯下意識型態的錯誤,我們既然沒有所謂的專業尊嚴,也沒有反抗的籌碼,只好一筆一筆刪除那些介紹影人背景的文字。

如果他的資料是「湖南長沙人」,很有可能這樣的敘述就此消失。對我來說,影人的一半背景也隨之刪除了。

台灣曾經有非常蓬勃的電影工業,我們有非常好的創作者、傑出的技術人員以及十分專業的演員,不知道大家是否瞭解,這些曾經創造台灣電影黃金時代、產製出多少膾炙人口好作品的電影人,都是來自「上面那些字眼」?大批原籍對岸的影人各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有東北人、有北京人、有南京有上海人,有廣東人有四川人,或許他們大半生都不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度過,而在上個世紀的戰亂中輾轉來到台灣,為台灣的電影歷史踩下多少不能抹煞的腳印,「哪裡人」不只是「祖籍」、「原籍」這種用詞是不是已經不應該再使用的問題,也不是兩岸是否仍在統獨之間掙扎的處境問題,這些文字只是想要告訴讀者,這些老導演老演員老攝影師,他們就是從大陸來的,大陸很大,有東北大漢也會有江南姑娘。

指稱某個人是「哪裡人」,足以勾勒出電影發展歷史的版圖,每一個每一個微小細節都可以拼湊出不同的一幅電影發展樣貌,而我—一個只是負責蒐集資料和發表的小人—卻必須動手把這些可能得來不易,或者是再也難以求證的資料,從資料庫中刪除,只是因為一個泛政治化到歇斯底里的傢伙往文建會投書,逐字逐句的「改正」我們錯誤的用詞。這真正褻瀆了我的工作,好一點來說,也是讓我看見真相背後的真相。

指稱某個人是「哪裡人」,是一個很廣大同時又很私人的領域。牽扯到一個人願意被認知的形貌,和我們認知他人的過程。對我來說,我會希望知道我的朋友是「哪裡人」,這很重要,這是我用來認識並且記住一個人的重要資訊。這個「哪裡」,可以是他認知自己的那個地方,也可以是他希望被認知的那個地方,更可以是我用來理解他的,代表著他的地理場域。「哪裡人」,或許只是一個承襲已久的老習慣,或許只是飲水思源,或許只是一份永遠得不到解脫的鄉愁,但這些都無關政策和法令,那些東西不應該進入人們的思考中,不應該阻斷我們對一個人認知(以及他被我們所認知)的路途,我覺得有些傷感,這是第一次我痛切感受到國家機器有如腐朽的一灘水塘,無力翻滾,混吃等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