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谷.jpg 魔法公主.jpg 魔女宅即便.jpg 天空之城.jpg
紅豬.jpg 神隱少女.jpg 霍爾的移動城堡.jpg 龍貓.jpg
(圖片來自: amazon.co.jp)

期末報告已經寫不完了,結果還是在看這個:"久石讓in武道館",而且欲罷不能。

如果al會衝去日本為了看Radiohead或是Coldplay,而我完全感覺不到這種願意花大錢的情感牽絆是怎麼一回事的話,想想久石讓,我大概就懂得是怎麼樣的心情了。我願意為了聽久石讓與1200人管弦+合唱團而花大錢,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覺得匪夷所思。坦白說,我是聽久石讓看宮崎駿長大的。我曾經一天看《風之谷》5次以上,差點連分鏡都可以背起來;載著全家出門的裕隆新尖兵裡,播放的也是路邊買的宮崎動畫配樂大合輯卡帶;小學四年級就會畫totoro,還以此作為自治鎮長選舉的海報和傳單;這些電影配樂的台壓片原聲帶加上意念專輯,從《風之谷》到《魔法公主》我都瘋狂買下,那個年代她們成為我最得意的收藏。

我覺得我的個性中有一部分,來自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還有配樂。然後一轉眼竟然就是25年,宮崎跟久石讓的奇蹟發生已經是那麼久以前的事情了@@,這不啻是說我老了嗎這?

音樂跟電影的不能沒有彼此,宮崎跟久石讓該是很棒的範例,因為我們無法試想配上其他音樂的《龍貓》,也難以適應沒有影像記憶的久石讓音樂。羅蘭巴特說,時裝雜誌裡面的文字與影像不僅是相互限制指示意義,同時相互開啟了更大的想像,這一套符碼的配搭,最終成為神話。這件事情用在電影和音樂顯然也是如此,或許還有更多更多,這神話是一種美學、宗教、敘事學、當然還有.....,牢牢埋在記憶裡的,就是絕對的鄉愁了。

這場音樂會為了宮崎駿的新作《崖上的波妞》造勢而舉辦,並且回顧了《風之谷》'84、《天空之城》'86、《龍貓》'88、《魔女宅急便》'89、《紅豬》'92、《魔法公主》'97、《神隱少女》'01、《霍爾的移動城堡》'04代表性曲目,最後當然重頭戲還是《崖上的波妞》配樂首度現場演奏發表。久石讓在這場音樂會中滿場飛,要指揮不可思議人數所組成的樂團,還要鋼琴獨奏,而這場去年夏天的音樂會,據說最貴的票也不過台幣2600左右而已!真正是國民音樂會的風範啊~~

最令我歡喜的,是樂團的正後方還有一面大銀幕,會播放相應的電影片段,有如配樂家和樂團在為電影實際錄音時,所放映來參考和對位的無聲片段一樣,彷彿重回電影產出時的backstage,見證歷史的時刻,看到Nausicaa如何由影像跟聲音組合而誕生,並且在接下來的20多年成為不可破的神話,非常的過癮感動。在這些作品中,若要說管弦樂,我最喜歡的是《風之谷》跟《魔法公主》,此兩個礙於篇幅,結構上稍嫌單薄的史詩巨構(尤其是《魔》片),久石讓用氣勢非凡又敘事性十足的動人音符來彌補了劇本本身的不足,讓這沈重又宿命的幻想詩篇,隨著音樂纏繞不去。

這場音樂會以這兩部片來開場,讓管弦樂團把氣勢全部打開,加上大銀幕的電影片段,帶聽眾回到當年的感動。接著上場的是《魔女宅急便》,老實說我覺得如果只有管弦樂團而沒有電子樂器部分的話,久石讓當年的配樂風味就只有半套而已。像《魔女宅急便》這樣的小品,大編制的管弦樂隊奏不出其原始配器(我猜是鍵盤)輕盈的異國寫意,不過我覺得這部份的編曲還不錯,管弦配器另有韻味。但管弦樂可就無法奏出《天空之城》裡面,大量狂野的氣噗噗電子樂章,以及《龍貓》的k歌流可愛編曲了(樂器仍然是萬能的鍵盤?)。所以音樂會在《崖上的波妞》之後,我就漸漸的感覺到大樂團的大包袱了。繼《天空之城》的高中樂儀隊大爆發後,到了《神隱》跟《霍爾》,已經是聽到累了(誰叫我要一次聽完@@)。

四處充斥的電影配樂管弦樂版總歸是個迷思,好像曲子不這麼改寫就進不了殿堂一樣。大概是如果買同樣價錢的票進場,觀眾寧可看動輒數十人的排場,在通俗的樂聲中享用高級空間,而不太想看到兩台鍵盤加上能夠一人分飾多角的三兩樂手吧。

另外,有些吉卜力名作由於不是宮崎監督或不是久石讓配樂的,沒有資格出現在這場音樂會中,即使他們文不對題,我還是忍不住覺得可惜,那些也都是我非常喜歡的,諸如《再見螢火蟲》'88、《點點滴滴的回憶》'91、《海潮之聲》'93、《心之谷》'95等等等等,不過這些各擅勝場的作品大概也不比久石讓那些還適合大型管弦樂演出XD。

以下的連結,有興趣的各位可以點過去聽聽。
1.《風之谷》 2.《風之谷》
3.《魔法公主》
4.《魔女宅急便》
5.《崖上的波妞》 6.《崖上的波妞》 7.《崖上的波妞》 8.《崖上的波妞》
9.《天空之城》 10.《天空之城》
11.《紅豬》
12.《霍爾的移動城堡》 13.《霍爾的移動城堡》
14.《神隱少女》 15.《神隱少女》
16.《龍貓》 17.《龍貓》
18.《魔法公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