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昨天老師的導讀之後,今天我重新看方孝謙的文章,終於知道他要說的是什麼了。
但是在繼續重讀之前,先記錄一下我的讀前看法。

吳叡人顯然認為20年代就已經有了台灣民族主義的雛形,方孝謙認為沒有。
站在昨天乾聽了一堂課後的立場來說,我贊同方孝謙的說法(哪怕我讀不懂他的文章)。
20年代那些知識份子主張的種種,頂多可以說是將社會現代化的努力,要說民族主義,我的直覺是太勉強了。

我覺得在“引述“這件事情上就有問題。昨天承賢大概有點醒我,那時代的言論到底可信度怎樣?昨天我一直覺得方孝謙文章裡引的,有些話是說給總督府聽的,不一定代表那人真正初衷。吳叡人那篇也是,我只看到他們用了那個“字眼“,that magic word,諸如“我們台灣人“等等,卻不覺得他們在使用這個字眼的時候跟我們今天對這個字眼的意念是相同的。現代性的精神是很濃厚,但是有沒有民族主義精神呢?這還是有待商榷吧。

想像共同體,說得濫一點,我們陳家人、我們宜蘭人、我們女人、我們短頭髮的人,這樣子算不算?以我相信的,語言的意義是建立在二元對立上,當他說“我們台灣人“的時候,沒說出口但是被提醒存在的大概就是“他們日本人“之類的概念,但那跟民族主義大概還有些距離。吳叡人的文章我只有辦法抓大概念,還沒有讀得很通,希望此次再讀,他能夠化解我這樣的疑問。

再說,我想那個年代很多的宣言、言論,有非常濃厚的實用性質在內,不計後果不惜引進白話文來對抗日文這一舉動,就讓我有此感覺。“但是當時他們沒想到“.....,我覺得或許不是沒想到,會不會是也沒必要去想呢?很多行動都是為了實現目標不惜折衷讓步,我想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有些話可能是不能全部相信的。所以要以那些史料去論證“未必有台灣民族主義“比較可行,要證明“就是有台灣民族主義“,就比較牽強了。

好吧,反正我對那時代什麼也不懂,等我有一點淺薄認識再說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